亞心網訊(記者張迎春 朱勇攝影報道)這是一場有特點的音樂會。一直以來,國家大劇院這個中國最大規模和最高層次的音樂圣殿里,經;厥幍氖鞘澜绾椭袊浀涞慕豁憳非,從來沒有出現過一整臺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交響音樂會,新疆愛樂樂團第一次進行了這樣的嘗試。
新疆愛樂樂團正在國家大劇院演出
10月17日晚上,全國著名音樂家們來了,北京觀眾們來了,音樂廳2000多個座位坐得滿滿當當。他們帶著對新疆的美好向往,帶著了解新疆的渴望,帶著對新疆民族化交響樂的新奇,來聆聽這場不同以往的音樂會。
這是一場意義特殊的音樂會。新疆愛樂樂團的90多名演奏員帶著自己的夢想,第一次走出新疆,第一次登上國家大劇院的音樂廳舞臺,參加“第一屆中國交響樂之春”演出活動,他們拿出自己最好的水平,一邊實現這個夢想,一邊接受全國著名音樂家、北京觀眾的檢驗。
19點30分,音樂會在一曲節奏明快、歡暢的交響樂曲《新疆序曲》中拉開了序幕,觀眾的思緒很快被帶入到一個遙遠的地方,一個被多民族倩影裝點著的文化豐饒的地方。
聽,恬靜而又舒緩的《永遠的石榴花》,帶著新疆人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飄過來。悠遠、渾厚的《塔里木》傾訴著耕耘在“塔里木”這個新疆地域奇景的人們,在它漫漫歲月的年輪上鐫刻著許許多多印跡。緊接著,又一曲歡快有力的《刀郎人的舞會》,呈現著生活在南疆地區刀郎人生命的吶喊……
如果說,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咱們新疆好地方》、《瑪依拉》等這些經典民歌,曾在大江南北傳唱,也讓北京人對新疆的草原、群山、冰川、大漠等有了粗淺、表象的了解,那么,此時此刻,他們正在細細地聆聽、感受,他們在充滿了新疆民族風格的交響樂旋律中,開始對新疆有了新的、更全面的了解,他們開始感受到了新疆人熱情、豪放的性格,感受到了新疆多民族和睦生活的歡歌笑語,感受到了新疆的美好發展前景。
在歡快的《瑪依拉》樂曲中,記者看到坐在后排中間的一個名叫王九存的中年人,不停地擦眼角的淚水。上世紀60年代,他和愛人從北京自愿來新疆支邊,10年前,又調回北京,這首熟悉的樂曲勾起了他倆在新疆度過的艱苦而又浪漫的回憶。觀眾中,還有很多曾在新疆工作過的退休老人、復轉軍人和正在北京上學的年輕學生,他們的眼睛也濕潤了,手都拍紅了,聽著靜靜的音樂廳里回蕩著天籟般美妙的旋律,他們有兩個“沒想到”:沒想到新疆現在有這么高水平的專業交響樂團,更沒想到新疆的民族化交響樂這么動聽。
最激動和高興的,是那些坐在前面幾排、滿頭白發的著名音樂家們。他們知道,因為地域、資金和人才等各種條件的限制,在新疆發展交響樂是一件比較難的事。今天,他們欣喜地聆聽到,新疆這個全國最邊遠的省區,有了自己風格和特色的交響樂,演奏水平也很不錯。85歲的全國著名指揮家嚴良堃,曾指揮過1000多場聞名全國的《黃河大合唱》。他一直熱愛新疆,關注新疆交響樂的發展,聽說新疆愛樂樂團來北京演出,他不顧年事已高,親自來到國家大劇院,他每聽完一首樂曲,都會激動得使勁鼓掌,并情不自禁地贊嘆,“好,不錯!”“不容易。”
“不容易”這個詞,幾乎從其他音樂家嘴里,也同時脫口而出。在全國著名指揮家卞祖善眼里,新疆愛樂樂團人的執著追求精神,令人敬佩。
當優美動聽的 《嘎瓦麗泰》等樂曲,清澈地流淌在大廳的每個角落,親耳聆聽著這首經過自己改編的曲子,曾為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作曲的著名作曲家杜鳴心,還有曾為《楚霸王》、《曹雪芹》等全國大型歌劇、交響樂、協奏曲等作曲的全國著名作曲家金湘等,更是感慨萬千。他們說:“新疆交響樂要真正有自己的特色,才能站在世界的舞臺上。這個樂團將會有很大的潛力。”
最后,一曲激昂雄渾的 《慕士塔格》將整個音樂會推向了高潮,觀眾一陣又一陣的熱烈掌聲,給這臺特殊的交響音樂會打了一個滿分。新疆文化廳副廳長黃永軍激動地對記者說:“沒想到北京的觀眾對新疆交響樂這么熱情,沒想到演出取得超過預想的圓滿和成功,我們自己特色的交響樂讓北京人更全面地了解了新疆。”
演出結束了,卞祖善、金湘、杜鳴心這些全國著名的音樂家們,情不自禁地走到臺前,與演奏員們擁抱握手,連連祝賀。他們同新疆人一起激動,一起高興,因為新疆交響樂終于翻開了歷史性的、新的一頁。
相關新聞
一個樂團團長的自信
亞心網訊(記者張迎春報道)“我們這次來北京演出,絕不像是農民進城,而是展示,我們要把新疆民族特色的交響樂,向全國展示。”新疆愛樂樂團團長、國家一級演員王曉亮對記者說這句話時,讓人感覺很有底氣。
與其說有底氣,還不如說他有自信。他還說,我們的演奏員是本土的,論水平趕不上別人,但我們的風格最地道,我們要用風格取勝。
是不是真能如此呢?10月17日晚上,他和全團90多名演奏員,第一次登上了國家大劇院這座世界音樂圣殿的舞臺,他們激情舞動的指尖劃撥琴弦的瞬間,將獨特而又美妙的新疆民族化的交響樂展現給觀眾,他們發自內心的自信和美妙的旋律一起飛揚在了金碧輝煌的音樂廳上空。最后,換來了全場觀眾雷鳴般的掌聲。
演出成功了!
成功需要自信,自信不是一句空話,需要的是艱辛的付出。
1988年,王曉亮從新疆藝術學院畢業后,當了一名小提琴演奏員。那時候,他有一個夢想,到全國和世界最高層次的音樂殿堂演出。直到后來,他當了全團首席小提琴手,擔任了副團長,接著又當了團長,他才真正意識到,其實自己的夢想,就是全團人的夢想,他一定要讓全團人都實現這個夢想。
但,這談何容易?很長一段時間,王曉亮團長心里都感到迷茫、彷徨。
“新疆愛樂樂團要想走向全國乃至世界,要走本土音樂的路子。”兩年前的一天,一位自治區領導專門到團里視察時說。這句話,猶如一盞明燈,一下子撥開了王曉亮團長心里的迷霧。是呀,新疆有多民族的血脈和文化的匯聚,有來自雪山、戈壁、大漠里天籟般的旋律,有豐富多彩的各民族音樂元素風格,為什么不能用交響樂的形式,來創新一下呢。
王曉亮找到了自信。但這樣的自信,一直被超過預想的各種困難考驗著。
沒有精品曲目,王曉亮團長來到了北京,求見全國著名的音樂家,希望他們能給新疆改編或創作精品樂曲。他的真誠打動了曾在新疆工作過、熱愛著新疆的全國著名音樂家金湘、杜鳴心、邵光琛等,他們為新疆創作和改編了曲目 《新疆序曲》、《瑪依拉》、《刀郎人的舞會》、《慕士塔格》等。
曲目有了,演奏水平也要跟上才行。為了提高全團的演奏水平,他讓演奏員一個一個過關,一遍不行,再來第二遍、第三遍,直到過關。按以往,全團演出時,只要旋律一樣,不要求指法統一。現在,演奏時,哪個指頭按樂器上的音,每個動作都要“摳”成一樣。為了達到這個標準,半年中,全團人幾乎放棄了節假日的休息,把心思和精力全放在了排練上。
團里有一條規定,不管觀眾是誰,有多少觀眾,每個人必須拿出最好的精神狀態和演奏水平,一點不能馬虎,把每場演出都當成一次最高規格的檢驗。王曉亮相信,一個經常嚴格地自我訓練和檢驗的樂團,最終將會成為優秀的樂團。慢慢地,在嚴格的排練中,整個樂團的演奏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
一個熱愛事業并經歷過艱辛的人,他胸中一定藏著從痛苦中提煉的珍寶,就是不被困難所壓倒的堅強意志和信念。正如王曉亮所說:“我這個人,最喜歡的事情,就是面對困難,享受困難,享受困難會比優越條件帶來更大的精神快樂。”
他享受到了這巨大的精神快樂。2008年新年音樂會,當全團第一次將民族化的交響樂正式搬上新疆舞臺時,一舉成功了。接下來,新春音樂會、清明音樂會、中秋音樂會……他們不停地用精湛的演奏,展示著優美動人的民族音樂旋律,贏得了新疆各級領導和各族群眾的高度贊揚。那些日子,“困難”和“自信”這兩個詞,在王曉亮團長心里,被激發出許許多多的涵義,他感覺自己是世界上最快樂的人。
如果說,兩年前的王曉亮,僅僅是對新疆本土音樂充滿了自信。那么,現在他的自信又多了一分,那就是對全團演奏水平的自信。
演出結束了,此時,從國家大劇院走出來的王曉亮團長笑了,笑得那么開心,那么自信,這種自信,像一種巨大的精神力量感染著我,讓我感動。我相信,這種自信不僅代表他個人,代表著全團,還代表了新疆各族人民,在事業和責任中,將會讓新疆民族化的交響樂旋律飛向更高更寬的天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