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烏魯木齊3月3日電(記者潘瑩)在新疆,地方劇種新疆曲子已流傳一個多世紀,“新疆曲子走過不尋常的100多年后,如今仿佛迎來了第二次生命。”剛剛被文化部確立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 表性傳承人的新疆曲子藝術代表人物侯毓敏說。
“唱起來像陜西曲子,聽起來像蘭州鼓子,其實是新疆曲子。”民間流傳的這一說法恰好反映出新疆曲子的淵源。新疆藝術研究所戲劇研究室副研究員徐玉梅等專家認為,陜西曲子、蘭州鼓子、青海平弦以及西北等地民歌俗曲傳入新疆后,受新疆方言的影響,到19世紀末,逐漸以“平、越、賦、鼓”四種基本調式,形成了俗稱“小曲子”的新疆曲子,距今有100多年歷史。
已84歲的侯毓敏說起新疆曲子仍然思維清晰、聲情并茂,演了一輩子小旦角色的他講到動情處,不時翹起蘭花指,細聲細氣唱上幾段。
侯毓敏介紹說,上世紀三四十年代,活躍在新疆舞臺上的除了新疆曲子外,主要是京劇、秦腔、河北梆子、湖南花鼓戲等各地地方戲曲。最初,新疆曲子影響力較小,甚至沒有專門的表演劇團,只能和秦劇團等搭班。從12歲時“闖臺”成功,外形俊美、聲調甜美的侯毓敏開始頻繁在迪化老君廟、天山戲院、元新劇社等劇院演出,成為轟動一時的“當紅花旦”。“三分唱,七分打扮”,在多年的舞臺演藝生涯中,侯毓敏非常注重吸取其他劇種優點,打破了過去新疆曲子表演死板、唱腔固定等框框,對新疆曲子舊有的不化妝、不穿戲裝、不帶道具的演出形式加以改善,并不斷推陳出新,甚至還將維吾爾族舞蹈中扭脖子等動作移植到新疆曲子中。
徐玉梅說,上世紀三四十年代是新疆曲子發展史上非常輝煌的時代。“不過,后來因為后繼乏人等原因,新疆曲子幾乎被人遺忘。”侯毓敏告訴記者,隨著和他同時代的一些頗有造詣的曲子藝人相繼去世,有些演唱、演奏技巧難以得到傳承,再加上以地方方言為唱詞的新疆曲子對年輕人缺乏吸引力,因此日漸受到冷落。為搶救這一瀕臨失傳的劇種,新疆成立了專門的新疆曲子劇團,培養曲子傳人,并先后收集、整理出新疆曲子劇目120余出,曲調近180首,有關新疆曲子的長遠保護計劃也已制訂出臺。
“新疆曲子復蘇了。”侯毓敏老人對國家和當地政府大力挽救這一民間藝術激動不已。近年來,他已整理出《杜十娘怒沉百寶箱》《十八送》《小放牛》《千里送京娘》《殺樓》《李彥貴賣水》等數十個優秀傳統曲子劇目留給后人。“‘小曲子’也能唱出大舞臺”,侯老希望后人在繼承傳統的同時,進一步將新疆曲子發揚光大,讓它受到越來越多觀眾的喜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