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木卡姆成功“申遺”一周年之際,記者走訪了為木卡姆成功“申遺”作出了重要貢獻的全國人大常委會原副委員長鐵木爾·達瓦買提。
鐵木爾·達瓦買提向記者介紹說,有許多專家、學者認為“維吾爾十二木卡姆”同漢、唐時期盛極一時的“西域大曲”、“西域樂舞”具有一定的傳承關系。后經歷代演變、不斷豐富和發展,到16世紀中葉,由當時的葉爾羌汗國(今新疆莎車一帶)的王妃阿曼尼莎汗在蘇丹阿布都熱西提汗的大力支持和倡導下,組織玉素甫·克迪爾汗等木卡姆演唱大師和學者對維吾爾木卡姆進行了大范圍的挖掘、收集和整理。將當時流傳在民間的木卡姆樂曲、歌曲、舞曲,模擬天文學規律的12個月、365天、24小時,規整定型為12個木卡姆、365首歌或曲、演奏24個小時。經過這次大規模的規整而終成12部大型音樂套曲。“中國維吾爾十二木卡姆”由此而得名。
中國維吾爾木卡姆十幾個世紀以來,都是以“口傳心教”的方式流傳下來的。到了新疆解放前僅剩兩三位高齡藝人能夠比較完整地演唱下來。新中國成立后,黨和政府極為重視這個珍貴歷史文化遺產的搶救、收集和整理工作。把南北疆幾位著名的木卡姆民間藝人兩次請到烏魯木齊,對他們演唱的十二木卡姆進行了錄音、記譜、整理工作。萬桐書等音樂家日夜辛勤工作,把他們演唱的絕大部分唱腔和唱詞,用當時的鋼絲錄音機錄了下來,并用五線譜將十二木卡姆曲調記錄下來。后來中國唱片社根據錄音將他們演唱的十二木卡姆刻成密紋唱片出版發行。
1977年,鐵木爾·達瓦買提同志就精心組織了則克力·艾力帕塔、玉山江·加米等部分音樂家成立一個小組,把吐爾地阿洪等人1956年的錄音重新進行整理、研究,第一次出版了“十二木卡姆”錄音帶。1978年起相繼在新疆歌劇團內成立了“十二木卡姆”學唱小組,新疆藝術研究所木卡姆研究室,新疆木卡姆藝術團。后來又成立了“新疆維吾爾木卡姆研究學會”。至此,研究、探討、整理、演出木卡姆步入了一個較為正常的軌道。上世紀80年代中和90年代初,先后在北京、烏魯木齊、麥蓋提、哈密、莎車等地多次舉辦了“維吾爾木卡姆學術研討會”和“中國維吾爾木卡姆成果展”等一系列活動。1996年起,新疆藝術學院開設了“木卡姆傳習班”,至今已招收的學員有三屆。
1996年夏天,鐵木爾·達瓦買提同志親自組織眾多專家、學者,對維吾爾木卡姆又進行了一次全方位的研究、探討、整理、規整、完善,并把買買提明·玉素甫、哈力克阿吉、阿不力孜·夏克爾、買提肉孜·吐爾遜、買提吐爾遜·巴吾東等木卡姆藝人、學者請到北京。在這次補充和完善中成功地尋找到了已失佚和遺忘的作為“十二木卡姆”的跋或結論的《阿比倩希曼》與作為每部木卡姆《瓊乃額曼》部分中一支曲目《穆斯臺扎特》,以及16世紀木卡姆大師阿曼尼莎汗自己創作的一部木卡姆《依希熱提恩格茲》(激人歡樂的樂章之意)。
1997年,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出版了根據這次研究整理的,由鐵木爾·達瓦買提擔任主編并親自寫序的,長達13卷的巨型套書《維吾爾十二木卡姆》。在鐵木爾·達瓦買提的具體指導下,在買買提明·玉素甫等人的操作下,包括了12部木卡姆和阿曼尼莎汗《依希熱提恩格茲》木卡姆完整的五線譜樂譜,維吾爾、漢文歌詞、歌詞的拉丁文轉寫、維吾爾、漢、英文序言、注釋、詩人小傳等內容的一部比較權威、規范、完整的“中國維吾爾十二木卡姆”終于問世了。
2000年底2001年初,鐵木爾·達瓦買提多方籌集用于拍攝、制作、出版、發行等經費并具體指導。在有關方面傾力支持下,歷時四載,終于將“中國維吾爾十二木卡姆”制成VCD、CD、DVD光盤,并用維吾爾、漢、英、阿拉伯等四種語言文字向國內外發行。
2002年底,鐵木爾·達瓦買提給文化部領導寫信,就中國維吾爾木卡姆申報“人類口頭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事宜坦誠地談了他的看法,并建議文化部和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雙管齊下,一是由文化部牽頭,積極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協調、聯系,做好申報前的準備工作;二是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人民政府負責各類材料、資料的收集和準備工作,按照文化部規定的時間和要求,拿出全套的中國維吾爾木卡姆的申報材料。在“申報”工作組呂家傳、韓子勇、李季蓮、周吉等同志夜以繼日地工作下,在中國藝術研究院的領導、專家,文化部外聯局的專家和工作組全體同志的共同努力下,終于拿出了高質量的、具有高科技含量和豐厚、廣泛資料基礎的完善而有說服力的“申報書”,并于9月正式遞交到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中國新疆維吾爾木卡姆是維吾爾文化藝術的杰出代表,是維吾爾民眾和文化人心智的結晶,包含著民族的愛意和心聲。十二木卡姆的“申遺”工作之所以成功,正是因為有了這樣一個堅實的、豐厚的群眾基礎和眾多酷愛木卡姆藝術的、像鐵木爾·達瓦買提這樣有木卡姆情懷的有識之士。2005年11月25日,半個多世紀的夢想和追求終于實現了。那天是一個值得所有人興奮的日子,因為維吾爾木卡姆是屬于民族的、人民的、國家的、人類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