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提供最新新疆維族音樂歌曲dj舞曲和dj音樂還有各類新疆維族音樂歌曲dj舞曲類型為主! 維吾爾人的文化有著很深的淵源。豐富的音樂藝術發展同樣表明了其古老的起源。有材料顯示,在公元3世紀的歷史資料中,維吾爾人用“嘛尼堆”(Mani)文字表示“符號”。但是對音樂史領域的研究還不夠。被認為與維吾爾人音樂史有關的一篇早期論文(“risale ”)是18世紀毛拉•伊斯木吐拉•穆吉孜(Molla Ismatullah Namatullah Modjizi)撰寫的《樂師史》。在這本論著中,對16世紀樂人喀迪爾汗•葉爾羌(Kidirhan Yarkendi) 和阿曼尼薩罕(Ammanisahan) 的作品進行了描述第1集$AshiqSerdari1 MexmutjanMamut$qvod
第2集$Deptimen02 RenaMijit$qvod
第3集$Eslersenmu1 AbdullaA$qvod
第4集$Eslersenmu2 AbdullaA..$qvod
第5集$Gunahmu02 Abduxili..$qvod
第6集$Untalmidim2 Mexmutja..$qvod
第7集$SiniDeymu(1) Abdughin..$qvod
第8集$AshiqSerdari2 Mexmutja$qvod
第9集$Sighinimen思念 Mominjan..$qvod
第10集$ManBaray高潮版 AnwarHak$qvod
第11集$UmidUzmidim02 HezritiE$qvod
第12集$Gunahmu03 Abduxili$qvod
應該注意到,關于維吾爾人音樂史的資料不多并散見于各種文字記載;有時這些材料的主旨與音樂并不相關
本文基于對一些中世紀維吾爾音樂文化文字記載的研究。不過這些文字記載雖然考證并不充分,但十分重要:有著名樂人阿不都卡迪爾•馬拉西(Abdulkadir Maraghi)(14至15世紀)的音樂文章,珍貴的醫藥論文“Tanksunname”(13世紀),也包括有關的音樂符號、各種中世紀手稿、書籍和解釋性詞典等獨一無二的資料,詞典中提到了中世紀維吾爾聲樂藝術
15世紀初,阿不都卡迪爾•馬拉西和其他一些著名科學家、藝術家和樂人被帖木兒(Timur 1336-1405,貼木兒帝國創建者,譯者注。)強迫從阿塞拜疆一帶到撒馬爾罕(Samarqand)。他在中亞度過了自己的后半生,喑熟當地土耳其音樂(阿伽葉娃Agayeva,1983)。在他的文章中,可以找到有關卡泰(Khatay)(和闐Khotan)突厥的一些樂器和調式的珍貴資料(伊朗、阿富汗、伊朗等西亞國家曾稱中國為“卡泰”Katay, 譯者注)。卡泰是中國西北部一片廣袤地區的古老名稱,被維吾爾人長久地繼承下來。有時,為了定義卡泰突厥音樂傳統,馬拉西采用“突厥-莫臥爾音樂(Turkic-Mogul music)”這個總稱,它與歷史事件相關,這些歷史事件對該地區音樂藝術發展產生了影響,但是可以肯定,此資料與維吾爾音樂文化密切相關
從阿不都卡迪爾•馬拉西(Abdulkadir Maraghi)的文章中,我們對一些音樂傳統即卡泰(Khatay)樂器或調式有所了解。關于音樂作品或調式有一份獨家資料,在其中,這些音樂作品或調式被稱為“庫克”(kök/kuk )(達繆樂罕Djameu`l-elhan: 134; 法瓦德•阿什爾Favaid-i ashere: 106)。突厥語“庫克”(kök 或者 “gök”)直到我們今天仍在使用,它有幾個含義:根源,調子,調式,心情(詞組“in the mood”表示有心情或者有心思),胡蘿卜和肥胖。除了最后一個詞義,別的詞義都緊密相關,可以理解為傳統音樂的基礎(根源,調式)的總稱,與當代的木卡姆/瑪卡姆接近。庫克(Gök)也表示“藍色”,“天空”或者“天”。“天空”或者“天”也可能與某音樂術語有關,因為在古代,人們認為音樂有“天”,“宇宙”之源。哈薩克民族傳統音樂的名稱“庫依”(küy)(“悅耳的音調”,“歌曲”)可能同樣與“庫克”(kök/kuk)相關。根據馬拉西提供的證據,當時卡泰傳統音樂根據366種調式而來(庫克kök),這與一年的天數相對應。其中九種“庫依”“(küy)被認為是主要的,因此被稱為“比桑庫克”(bison kök)。根據古代傳統,在可汗(Kaan、Khankan)的王座前每天演奏366種“庫克”中的一種和一組九種“比桑庫克”(bison kök)。這九種主要的“庫克”調式分別是:1. “烏拉哥庫克”(Ulug kök), 2. “阿斯蘭卡普”(arslan chap), 3. “布斯特菲” (busturghay、bostorghay), 4.“迪姆忒” (djim tay), 5. “嗔忒”(chintay), 6.“庫塞”( khonsay), 7. “羽入什”(yurush 、yorsh), 8. “古拉都”(guladu), 9. “曲塔夸”(qutatqua)。在不同的資料中,這些名稱的數目和拼寫各不相同。有時在列出的名稱中會碰到“瑪杜姆”(mahdum)和“什大克”(shindak)這樣的名稱。并不是所有這些詞語的意思都很清楚。對這些術語進行專業的語言學探究和更深入解釋就是對維吾爾音樂史,也是對整個東方傳統音樂史的非常重要的闡釋。在本文中,本人將盡力探究其中一些術語的意義。阿布•勞夫•費特拉特(Abu Rauf Fitrat) 和勞夫•也可塔(Rauf Yekta)撰寫了有關“烏拉哥庫克”( Ulug kök) 和“阿斯蘭卡普”( arslan chap) 的文章(費特拉特Fitrat: 54,55; 也可塔Yekta: 462)。他們特別指出,烏魯克(Ulug)意思是“偉大的”,“烏魯克庫克”(Ulug kök) 是阿拉伯語烏木-瑪卡姆(Ummu’l-maqam)的一種突厥語變種—“所有的瑪卡姆之母”。人們認為它是瑪卡姆拉斯特(Rast)的另一名稱。必須注意到,根據系統制定者的理論(烏爾馬維Urmavi,馬拉西Maraghi和其他一些人),瑪卡姆排名從烏夏克(Ushshak)開始。在15世紀,音樂學宇宙論分支的理論學家認為拉斯特(Rast)是主要的瑪卡姆,在瑪卡姆排名中名列第一。可以猜想,“烏魯克庫克”(Ulug kök)的優美特征與那個時代的拉斯特(Rast)相近。今天來自“哈密”(Kumlu) 木卡姆的“烏魯克兜爾”(Ulugdor)與“烏魯克庫克”(Ulug kök)也有接近之處。當然,這并不意味著“烏魯克兜爾”(Ulugdor)音樂與中世紀的“烏魯克庫克”(Ulug kök)相同,但這是對這些音樂進行對比分析值得考慮的理由
名稱的相似性同樣也可以在“庫克”、 “阿斯蘭卡普”和烏茲別克民間音樂“卡普安大茲”(chap andaz )(費特拉特Fitrat:15)的當代形式的名稱中找到。因此應該增加維吾爾十二木卡姆之一“恰比巴亞特”(Chap Bayat)
其他的“庫克”名稱是“庫大古”(kutadgu),意思是“快樂”,讓人聯想起優素福•巴拉薩古尼(Yusuf Balasaguni)(11世紀)的名著“庫大古比利克(Kutadgu bilik)”(The Happiness of Knowledge《 快樂的知識》)
九種主要的古老維吾爾調式其中之一被稱之為:“布斯特菲”(bosturghay)或者“布斯特洛菲”(bostroropghay)。該名稱的含義以前沒有被譯解過。本人的考證發現,這種調式/音樂的命名來源一種古老的語言。這個古老的突厥詞語包括兩部分:“bos”=bos—灰色(或者深藍色)和“turgay”/torgay/toraghay- 云雀(拉丁語:Alauda),因此“布斯特菲”(bostorghay) 意思是一只灰色的云雀。這個詞也在阿勒泰/奧勞特(Altay/Oyrot)語中使用(“hostorkoy/bostoroy”),意思是“田間云雀”(Alauda avrensis)。眾所周知,云雀一直是許多歌曲和詩歌所歌唱的主題。同時,“圖爾蓋”(Turgay)普遍用于土耳其男性的名字中
“布斯特菲”(Bostorgay )同樣也可理解為是“奧緹迪大依”(Otididae) 鳥家族的名字,這種解釋的根據是對11世紀瑪麻哈穆德•喀什噶爾(Mahamud Qashagri )的《突厥語大詞典》、《“Divanu Lugat-it-Turk”(v.3)》等作品的研究。在這里,我們看到了詞語“boz/both”以字母“zal”結尾,意思是一種名叫“大鴇”的鳥(英語)或者報喜鳥(“toy kushu”土耳其語)。此外,在達馬勒定•依布•默罕默德•阿布杜拉Djamaleddin Ebu Muhammad Abdullah et-Turki 的手稿Kitabu bul-lugatu’l-Mushtak fi Lugatit-Turk ve’l-Kifchak 中鳥“borgatay”, 在“齊布察克”(Qipchak) 語中也是“toy kushu” (大鴇“bustard”英語) (托拉普里Torapli:44)(圖1) 。“布斯特菲”( bosturghay )音樂在當時頗受歡迎,在維吾爾人重要的典禮上都使用它,這絕不是偶然的。必須注意到,在中世紀的藝術中,在東方傳統的音樂里,使用鳥名和樂旨是很普遍的。在維吾爾藝術的傳統舞蹈和音樂中模仿鳥和動物的動作非常受歡迎。正如我們在烏魯木齊目前會議間隙舉辦的音樂會上所看到的,這種傳統在當代仍保留了下來。 至于其它的“庫克”名稱的含義,也許可以這樣設想,例如,“瑪杜姆”(mahdum) 是一位樂人的名字;在維吾爾族語中,“羽入什”(yorush)是進行“明亮的”意思,或者,也許這個術語名稱從“yori”/”yürüsh –“步行”,“移動”演繹而來。當然這些設想必須有專業的語言考證作依據。 在馬拉西的作品中,我們注意到,“庫克”這一術語名稱被定義為樂器或者調式。聲樂作品被稱為“傳誦”(ir)或者“器樂”(doule)。必須看到,在一些出版物中,這兩個術語名稱被誤寫成單數詞語“irodole”。現在,術語“ir”,“yir”,“jir”在幾個突厥語國家中當聲樂流派的意思使用。 從作品的上下文中可以看出,古代維吾爾“庫克”是專業音樂的一部分,通常在卡泰其們在弦樂器“希迪爾古”(shudurgu)來演奏。 “希迪爾古”(Shidirgu)有四根弦,按如下方式發聲:三根弦間有1/4音程,在這種樂器上可以演奏不同的音調,但根據馬拉西的研究,巴克什(bakhshi)喜歡演奏“烏夏克”(Ushshak),“納瓦”(Neva), “布薩利克”(Busalik)和突厥“庫克”。正如人們所知,薩菲丁•埃爾馬威(Safiyuddin Urmavi)(13世紀)特別提到了這三種木卡姆和突厥文化(烏馬維Urmavi:46a)之間的關系;他們都與專業音樂有關。馬拉西關于突厥庫克的其它評論表明,中世紀卡泰樂人保留曲目的增加及專業瑪卡姆/木卡姆藝術和“庫克”藝術之間是密切相關的。至于“希迪爾古”, 需要重點強調的是,這種樂器能再次演奏出4/2的間音,這是當代巴克希-阿希克(bakhshi-asgiq)音樂所特有的。14世紀至15世紀的古樸茲•奧贊(gopuz ozan )也有相同的音調,這一點馬拉西進行了描述。 另一種古老的維吾爾樂器是“齊齊克”(chibchik)。關于“齊齊克”的珍貴資料也見于阿不都卡迪爾•馬拉西的音樂論文。這種樂器唯一的一張圖片在他的論文Favaid-ashara 上(伊斯坦布爾,努如斯曼尼葉Nuruosmaniye, 365)(圖2)。(這張圖由本文作者首次發表)(阿伽葉娃Agayeva,1980:257; 2000:5,6)。馬拉西這樣寫道,“齊齊克”是來自卡泰的管樂器。這是中國樂器笙-一種原始的吹奏樂器。和笙相比較,“齊齊克”看起來更簡單、自然、也更小巧,而笙的雅致形狀更象神話中的鳳凰。 根據馬拉西的描述,這種樂器由幾個相同長度的管組成。雕刻出來的吹口在這些管的頂部。“齊齊克”沒有手指的按孔。這就是說,所有管的聲音音高相同。馬拉西寫道, “為了演奏出更復雜和更美妙的音符,樂人雕刻出了手指的按孔”。至于這種樂器名稱的含義,馬拉西在其論文中沒有給與解釋。對突厥方言調查研究表明,“齊齊克” (chabchik, chibchuk, chipchik, shipshik, shifshuk)的意思是“麻雀”。同時在民間詞匯中,例如在土耳其巴庭(Bartin)地區,該詞的意思是“吹奏管”,“玩具-管樂器”(德勒默蘇路古Derleme Sozlugu: 1183)。在土耳其和阿塞拜疆民間器樂中采用了相似的術語“斯普斯”(sipsi)(土耳其) 和“蘇姆蘇”(Sümsü)(阿塞拜疆)。和“齊齊克”意思一樣,他們也表示“口哨”或者“吹奏管”,用蘆葦或者樹嫩枝制作而成。維吾爾獨特的民間樂器“齊齊克”(用一組蘆笛制作而成)和簡單口哨樂器的相似之處僅此而已。14和15世紀的卡泰樂人也用弦樂器雅圖克/亞圖桿(yatagan/yatugan)(“臥式”)演奏。馬拉西如此寫道,這種樂器有15-17根弦,在弦下有一組排列的木片。像亞塔桿(yatagan)這樣的樂器在許多民族的音樂藝術中以不同的名字出現:在圖瓦(Tuva)和圖法(Tofa)音樂中,它被稱為“察特罕”(Chatkhan)或者“察緹肯”(Chattigan)。在當代音樂中,這種樂器被稱為“借特肯”(jietigan)(圖4)
維吾爾音樂史另一重要的起源見于一篇醫學論文“Tanksukname-i-Ilhani der Ulum-u-Funun-i-Khatai(13世紀)。這篇手稿唯一的復制件是713h/1313年在梯比里斯(Tebriz )由默罕默德•賓•阿默德(Muhammad bin Ahmed)完成。這件作品原本由察合臺文(Chagtay)轉譯為法文(Farsi),是對“突厥卡泰”發明和技巧的闡述。這份資料是無名翻譯家從不同維吾爾書籍和不同波斯目睹者那里搜集而來。這些波斯目睹者到過卡泰。在此作品的前言中,關于音符有非常簡短但很有價值的闡述,這些音符在古代維吾爾樂人中廣為流傳。據目擊者講,當他看到這本有著各種標記和符號的書時很吃驚,這本書被卡泰的樂人當音樂核心內容加以使用。更令他驚訝的是,他們在學習演奏他們以前沒有聽過的音樂。經過幾番按照樂譜演練之后,他們就可以不參照樂譜進行演奏。這一事實表明,古代維吾爾人不但可以采用傳統的“聽和模仿/演奏”(默什克“meshk”)方法學習和演奏,也可以練習特別的音符系統。傳統的“聽和模仿/演奏”(默什克“meshk”)方法以“老師-學生”模式為基礎。此外,卡泰的樂人也許使用像“訥姆”(neum)一樣特殊的圖解符號。眾所周知,該詞語發音“瑙姆”(nom),在麻合穆德•喀什噶爾(Mahmud Kashgari) 的《突厥語大詞典》(Divan-u Lugat-it-Turk)使用。他寫道,此詞在中文中也使用,有幾個意思“標準”,“書”和“祈禱者”(喀什噶爾Kashgari:137)。同一詞在古維吾爾語中也用過(卡孚爾古Caferoglu:137)。 對這一發展趨勢更深人的考證,可能會對音符的起源有新的解釋。維吾爾音樂藝術史上未曾詳細闡述的一個分支是“阿亞古”(Ayalgu)現象。這個古老的察合臺(Chagatay)術語有幾個意思:唱歌,甜美的嗓音,夜鶯的顫音,音符,模式等 (布哈拉Bukhari, 察合臺•蘇路羽Chagatay sözluyu, 拉德洛甫Radloff)。 在當代傳統的音樂中,這個詞語已經消失。阿亞古在艾爾西爾•納瓦依(Alisher Novoi)(15世紀)的詩歌中出現過,在一些土耳其古語解釋詞典中也有。有意思的是,在納瓦依(Navoi )的詩歌賽依提•伊斯坎德爾(Sedd-I Iskender)中,亞歷山大大帝就在中國要求一位歌手演唱“阿亞古”: - Ayalgung niçe yar-yar ulgusi, Mening yiglarım zor-zor ulgusi (你的聲音就是一首歌“呀兒-呀兒yar-yar”-親愛的!我的哭泣就是 “咂兒-咂兒zar-zar”…) (納瓦依Navoiy, 賽依提•伊斯坎德爾Saddi Iskandariy: 353) 在米爾咱•海答子的中,“阿亞古”可以解釋為是一種曲調或者模式。: -Türk sürüdünü tüzük birle tüz Yaxshi Ayalgu ile kökle gopuz (將突厥歌曲的聲調按順序排列,用你美妙的聲音演唱古樸茲gopuz 曲調。– 阿亞古ayalgu) (察合臺•路合緹Chagatay lugati: 32) 對13至15世紀該地區音樂學的比較研究和對一些術語的詞源學分析,有助于還原維吾爾音樂史的一些真相,挖掘出突厥傳統音樂的一些共同特點,以便尋找從古至今音樂發展的軌跡。